穆凤山是京剧净行革新的第一人。本来的铜锤花脸讲究唱来“铛铛铮铮金铁皆鸣”,但欠缺在于比较直,穆凤山则创出许多新腔,化直为柔,有婉转流畅之美。
他吸收了大奎官用“鼻音”的唱法,对于闭口字的收、放,运用得新颖,控纵得沉着有味。如《阳平关》“莫不是那常山的赵子龙……”,“龙”字耍腔用鼻音,由去声再归到平声,唱得潇洒俏皮。他还在不断的革新中创出了许多花脸新板腔。
如过去花脸唱腔多是雄浑刚直,而适宜于低回婉转的〔西皮二六〕板式,花脸唱腔是没有的,但穆却创造出来花脸的〔西皮二六〕,用于《刺王僚》和《断密涧》,表现姬僚的多疑多虑及李密的凄凉惋惜都非常恰当生动。
穆创出这种新腔,金秀山加以丰富,后衍为“金派”,其实穆应为首功。穆性好诙谐,从而把花脸腔的肃穆也解放了许多。如《牧虎关》的〔流水〕,垛句诙谐的唱法:“一见鞑婆出了城”一段,耍着板加胡琴过门的唱法;还有打“嘟噜”的腔,“扭扭捏,捏捏扭”这种三个字的“断头板”,都是穆的创造。这在何桂山那种黄钟大吕的唱法自然是唱不出来的。
当时,花脸化刚直为圆润,变僵化为灵活,有很多都是创自穆凤山。他在当时还开了一个新风气,就是把连台本戏摘出单本来演“折子戏”,如《探阴山》本是全部《铡判官》中的第五本,穆则把它单摘出来演《探阴山》,很受欢迎。穆成名以后,也在清廷升平署当差,是内廷供奉,他不愿受束缚,竟于一八八三年由北京潜来上海,当时清廷管理演员的内务府派“番役”到处捉拿。
此后,穆再也不敢公开演唱,逐渐也不知去向,更没有人敢再承认是穆门弟子。其实他所创造的新腔,当时已是风行大江南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