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丑角脸)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由于传说当年唐玄宗喜好演戏,下场演戏时就扮演丑角,而唐玄宗被尊为中国戏剧界的祖师爷,所以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丑角担任,中国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名丑萧长华先生担任。

无丑不成戏,丑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武丑又称开口跳。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

据说这版权属武大郎所有。原来,当年武松在景阳岗打死吊睛白额大虫后,就被阳谷县百姓簇拥着骑马游街。倾城的男女老少都上街来一睹打虎英雄风采。武大郎是个侏儒,挤在人群中什么都看不到,于是他灵机一动,爬到一家豆腐店的木架子上,踮着脚,伸着脖子往前看。当他看到打虎英雄乃是自己的兄弟武松时,高兴得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不意那木架子并不牢固,“哗”的一下就塌了。豆腐、豆腐干撒了他一身,有一小块豆腐不偏不倚正粘在他的鼻梁中间,于是周围的人都不看武松,反来看武大郎了。从此“丑扮武大郎”时,鼻梁间便要画一块白斑,以示武大当年之形象。以后推而广之,凡小丑都以白鼻梁为脸谱。故小丑脸谱又称“豆腐块”。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吏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一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由于传说当年唐玄宗喜好演戏,下场演戏时就扮演丑角,而唐玄宗被尊为中国戏剧界的祖师爷,所以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丑角担任,中国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名丑萧长华先生担任。丑角一般不重唱,以念白和做工为主,念白和其他角色也不同,一般用普通口语,京剧中所谓“京白”,各个剧种的划分有所不同,但比较一致的大概分为如下几种:

文丑:以做工为主。

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彩旦:扮演女性丑角角色,一般如媒婆、仆妇一类的人物。

上一篇:京剧脸谱(小妖脸)   下一篇:京剧脸谱(神仙脸)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