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小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据1796年的史料记载,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在它的四周乡镇孕育形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常年在市郊演出的花鼓戏艺人开始进入刚刚兴起的上海城区,曾先后改名为“本滩”和“申曲”。从街头卖艺、茶楼坐唱,到跻身于当时竞相开办的各种游乐场和剧场,这一发展轨迹和上海城市面貌的历史变化大体吻合。
沪剧,主要唱腔【长腔长板】节奏渐趋缓慢,行腔婉转,产生了【慢中板】及【慢板】;伴奏形成以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四大件”为主的乐队,并逐步发展配合气氛的伴奏音乐。舞台演出也逐渐脱离游乐场而转向中型剧场,剧场艺术逐渐形成规模。
沪剧从发源之初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早期对子戏、同场戏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进入市区后又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从不同的侧面相当完整而生动地表现了上海十里洋场地都市生活风貌。这类时装戏被称为“沪剧西装旗袍戏”,约有250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沪剧古装戏和清装戏。沪剧西装旗袍戏吸收借鉴了现代话剧电影的艺术手法,又从社会新闻和小说名着中捕捉题材,进行改编,适应了市民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演出的主流。它促进了沪剧剧场艺术和流派唱腔的形成,带来了沪剧的繁荣兴旺。当时各种沪剧表演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艺术上形成竞争态势。沪剧西装旗袍戏的兴盛也为解放后沪剧大量创作演出现代戏积累了经验。这是一份其他戏曲剧种缺乏的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