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许阿方为首的戏班进入上海英租界的四海升平楼演唱,三四年内,仅法租界内茶楼书场就发展到八个以上,演唱班子扩大到八人的规模。许阿方等还去苏州盘门的茶楼书场演出,本滩从街头广场进入茶楼书场,为剧种开辟了在城市立足的基地。
这一时期本滩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苏州及杭、嘉、湖一带,演出的剧目除对子戏外,还有剧情较完整的同场戏。如“九计十三卖”中的“九计”:《连环计》、《僧帽计》、《扁担计》、《灯笼计》、《黄狼计》、《花鞋计》、《烟筒计》、《酒壶计》、《酒缸计》,另有《庵堂相会》、《借黄糠》、《阿必大回娘家》、《陆雅臣》、《朱小天》及《打花包》、《磨豆腐》、《秋香送茶》等。从各个角度表现世态炎凉、浪子回头、封建礼教对青年迫害等主题。演员按剧情需要扮演人物,另设专人操持乐器,三四个角色称小同场,五至七八个角色称大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