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花鼓戏唱腔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的汉族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的“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上一篇:岳阳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下一篇:衡州花鼓戏的角色行当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