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做工

黄梅戏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音乐唱腔形成早、成就高。而做工,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身段表演,却家底薄、起步晚。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黄梅戏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音乐唱腔形成早、成就高。而做工,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身段表演,却家底薄、起步晚。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音乐、戏曲音乐资源极其丰富,曾先后诞生了傩戏、青阳腔、徽剧京剧、岳西高腔等传统戏曲剧种,黄梅戏浸淫在如此丰富繁盛的戏曲声腔环境里,一朝脱颖而出是历史的必然。黄梅戏在小戏阶段(大约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花腔类唱腔已基本形成体系,较为成熟。主调平词腔系,也随着整本大戏的粉墨登场应运而生。而黄梅戏的身段做工,却没有黄梅戏音乐唱腔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黄梅戏的身段做工应追溯到解放前夕,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先生,加盟安庆民众黄梅戏班社那一历史时期。王少舫先生早先是京剧演员,受过严格京剧科班训练,基本功扎实,文武昆乱不挡。由于对黄梅戏情有独钟,加之民众黄梅戏班社真诚热情邀请,他毅然放弃京剧,投身于黄梅戏事业。他将京剧一些好的制度和训练培养演员的方法、经验,借鉴引进到黄梅戏。制定了基本功、身段、唱腔课程,由他和他的夫人,同是京剧演员出身的雪寒梅,给青年演员训练基本功,教授身段。在他们严格要求和倾囊相授下,这批青年演员的基本功和身段功架已训练有素、中规中距。青年演员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弥补了他们的前辈长于演唱,拙于身段表演的先天不足。王少舫先生将《打猪草》、《夫妻观灯》、《蓝桥汲水》等传统小戏,从文本到舞台调度、身段,做了改造升华,融进了京剧身段和一些表演元素,使原本单薄粗糙缺少艺术含金量的小戏,有了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还对《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小二黑结婚》等大戏,做了相同的润饰打磨。精湛的声腔艺术,辅以规范的身段做工,提升了黄梅戏的艺术层次,草台小戏以崭新的艺术风貌,登上了城市大雅之堂。

上一篇:黄梅戏做工的形成与发展   下一篇:黄梅戏的唱腔及伴奏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