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采茶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老艺术家是黄梅采茶戏的创始人。黄梅采茶戏是以北部山区(紫云、垅坪、多云等山区)茶歌为基础,吸收黄梅其他民间艺术(如弹词、旱龙船、文曲、道情、连湘、采莲船、灯歌、小调、黄梅大鼓、锄山鼓、三棒鼓、门歌、喝傩神、莲花落、抛彩球、扇子花、鲜花调、竹马调、俗曲等)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鄂东、赣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黄梅采茶戏俗称“采子戏”、“茶篮戏”、采茶、黄梅戏、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下河调、三角戏。是湖北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据调查,黄梅艺人罗运保(1825-1904)成年拜师学艺时,其师父已50岁左右(当出生于乾隆末或嘉庆初)。罗习生行,从师所学剧目为《董永卖身》、《山伯访友》、《珍珠塔》、《血掌印》等。旦行女艺术邢绣娘,乾隆末出生,道光间出名。道光九年(1829)天门别霁林《黄梅竹枝词》有“多云下稻菽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之咏。可见道光年间,黄梅采茶戏已有较大的发展。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鄂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