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花鼓戏的声腔,大致可分打锣腔、川调、民歌小调3类。
打锣腔
为长沙花鼓戏的主要声腔,受湘剧高腔影响,特点为古朴、粗狂。一人启口,众人帮和,锣鼓接腔,不托管弦,腔流结合,与大戏高腔基本相似。以四六调、木马调、八洞牌、放羊调为代表。
打锣腔的来源,一是由民歌灯调演变而来,曲调轻快,热烈,如“游春调”等;二是由傩腔、宗教音乐和其他风俗音乐演变而来,演唱时情绪稳定,如“八同牌子”等;三是自外地传入,如江西的“老劝夫调”及湖北楚剧的“老辞店调”等。在打锣腔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向川调过渡,取消了单纯的锣鼓伴奏和人声帮和,改用弦乐伴奏,唢呐帮腔,具有固定的弦式和伴奏曲格。
川调
是大筒、唢呐伴奏的花鼓戏唱腔形式,由上下句唱腔和过门组成的两句式结构。
川调多来源于民歌,分正宫调与双川调两个曲调系统;正宫调由四川“凉山调”演化而成,包括“益阳川调”、“宁乡正调”、“西湖调”等,均具有板式变化雏形,双川调是沿袭正宫调的结构形式,以湘中羽调式民歌为素材,逐步发展弦子腔,包括“长沙双川调”、“醴陵双川调”、“渔鼓调”等。
正调类分为:
西湖,26定弦,是主要唱腔,正宗的湖南风味,表现力丰富,适合于各种场合和角色。源于洞庭湖西的劳动号子,故名。受湘剧南北路(弹腔)的影响,发展成板腔体形式的唱腔,有一流、二流、三流、悲板、慢板、原板、数板、快板、嚣板、导板、散板、摇板、梢腔、吟腔、包腔、仙腔等板式变化。
北西湖,63定弦,是西湖的变体。受湘剧北路影响,故名。最初为演包公而创造,故俗称“包公腔”,后发展为花脸、武生、武老生唱腔。唱腔高亢激昂,适合武戏。板式同西湖。
南西湖,52定弦,是西湖的变体。受湘剧南路影响,故名。最初为演老旦而创造,故俗称“老旦腔”。唱腔平稳、端庄。板式同西湖。
反西湖,15定弦,由西湖平移四度而来。唱腔阴郁。
西湖败韵,41定弦,也可以说是反反西湖,唱腔悲哀。
其它还有旦角专用的烂板子、花十字等;生角专用的梁山调、十字调等。
民歌小调
是地花鼓的主要唱腔之一,分地花鼓、乡土民歌、丝弦小调3类。地花鼓曲调热烈,歌舞性强,如“望郎调”等。乡土民歌乃当地“村妇稚子口中之歌”,较为生动活泼,明朗轻快,如“洗菜心”等。丝弦小调来源于江南一带,旋律优美,歌唱性强,如“四季相思”等。
益阳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大筒、唢呐和堂鼓,合称“三大件”。20世纪50年代起,渐次引进一部分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至80年代又增添电声乐器,伴奏色彩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