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是淮北花鼓戏音乐特色的重要方面,其中有语言因素,也有唱法,润腔因素,还有艺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并被广大群众承认,甚至不可缺少的某些剧种风格韵味与特征的音阶、调式、乐汇、旋律、旋法、特征音、伴奏等诸多因素。
传统的淮北花鼓戏,因无管弦伴奏而不定调,视演员嗓子条件自由演唱。旦角演唱为打破大段唱沿用一个调的平淡,可以羽为徵(即以商为宫)上行大二度转调演唱。传统演唱的伴奏,只有一套锣鼓和两付梆子,梆子不同其他戏曲颇具特色,长330mm,宽90mm,厚80mm,背面共鸣腔长160mm,宽50mm,深约40mm;木梆槌长260mm,粗直径25mm,如此大的木梆而且两付同时敲击,其宽广、洪亮的共鸣用其音色是在广场演出时而形成,农民说:“三里外还没听见唱听见梆子响了”。在茶馆酒楼、田头村舍等场所的清唱,只打梆子伴奏,谓之“砸干梆”;搬上舞台后改用一付梆子。1959年根据唱腔和演员音域,及剧种风格的要求,将全部唱腔分行当逐一定调沿用至今。
唱腔和演员的音域,及剧种风格要求,决定了剧种的基本唱法。大量的中音区级进旋律,三、四度跳进和说唱性曲调,决定了中声区靠前,以大嗓演唱为主,从而达到曲调的说唱风格要求和口语化唱法的一致性;少量的上行六度、七度、八度、九度、十度跳进,下行六度、七度、八度、九度跳进,又决定了要以为小嗓为辅演唱,这种以大嗓为主,小嗓为辅唱法与说唱性曲调结合,形成了淮北花鼓劲的唱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