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戏的发展

常德花鼓戏,俗称“喀喀戏”、灯戏、“杨花柳”或“下河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

常德花鼓戏,俗称“喀喀戏”、灯戏、“杨花柳”或“下河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解放前,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两下锅”,当地称这种班子为“两抡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上一篇:常德花鼓戏的戏班形式组成   下一篇:临湘花鼓戏的特色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