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花鼓戏音乐源自乐昌县一带流行的圈地作场的跳花鼓、唱调子音乐。乐昌花鼓戏唱腔采取曲调联缀形式,辅以某些板式的变化。曲调曾以南北路分。南路以走场腔、对子小调为主腔,俗称“唱花鼓”;北路则以川子腔和丝弦小调为主调,俗称“唱调子”又叫“调子腔”。新中国成立后,南北两路始逐渐合流。
南北经合流后,乐昌花鼓戏唱腔分正腔、小调、杂调三大类。正调以走场腔和川子腔曲调为基础构成某主要唱腔,常用曲调近百首。走场腔唱腔结构为:常用一条龙或八板头作起板,唱腔分上、下句,以“起板——上句腔——过门——下句腔——过门——尾腔”的连接程式安排唱段。尾腔常配以锣鼓伴奏。其结构有“呼应式”、“三句头式”、“四句式”和“综合式”四种。走场腔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偶有徵调式出现。走场腔常用腔调有出门调、走路调、路程调、进门调、马三调、北路调、下河调、砍柴调等。
川子腔又名川调,源自民间的“分节歌”,属上、下句句式。通常在尾腔加入锣鼓伴奏的“大稍腔”,称之为“落板”。川子腔分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和角调式四种。板式有一流、3/4拍、二流、2/4拍、三流、1/4拍、哭头板、散板等。常用曲调有四川调、三川调、双川调、劝夫调、劝妹调等。其中有些以板式来称谓的,如阴板、哭板、数板等。
小调分地方小调、江南小调和对子小调三部分。
地方小调的代表曲目有十月飘、小梅花、卖花调、白牡丹、铜钱歌、螃蟹歌、叹老叟等。这些小调多数是上、下句或四句句式。小调一般只作为戏中的插曲使用,也有部分发展为小调戏的。如送仑头、闹年宵、小花鼓、小拜年等。江南小调原是南词歌妓常唱的曲目,被花鼓戏吸收后,作为插曲或唱腔使用。常用的有:西宫调、四季相思、九连环、玉美人等。
对子小调源于民间灯彩歌舞的酬唱曲,俗称“调情腔”,以数板的形式演唱,男女同腔同调。常用曲谱有十打、数花、对口怀、谈情、接妹调等。
乐昌花鼓戏的伴奏音乐,分为串子音乐、牌子曲和锣鼓三部分。
串子音乐由民间灯彩歌舞的伴奏曲以及民间小调组成,多作为间场曲使用。有时也用来伴奏舞蹈和衬白。常用的曲调有踩桥曲、八板子、一枝花、普安咒、上天梯、忆往事等。
牌子曲指民间八音班的吹打牌子和兄弟剧种的一些伴奏牌子。如大开门、朝天子、万年欢、浪淘沙、满场风等。
锣鼓的套子主要由传统的“闹台”锣鼓组成,常用的锣鼓传有三炮、四平尽、两槌串、冲头、长槌、行锣、牛摆尾、收头等。主要的套子可以归纳为单点子和复点子两种:单点子是以一种“点子”(节奏)的反复来组成鼓点;复点子则是由两个以个的“点子”来组成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