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市,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2008年时,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彩,日益完美的地步。
这个花鼓班从解放初至今,平均每年演出不少于800余场次。从白手起家到添置服装道具,从一鼓一锣到配乐演唱,完成了从剧目、服装、到唱腔音乐的改革发展历程。形成了较完备的唱腔体系和独具淮北花鼓特色的剧目系列。现有剧目130余部(其中连台本戏70余部),可演二百余场,内容涉及生活、爱情、战争、公案等各种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