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种形式。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经失传,现仅存三种形式。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种形式。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经失传,现仅存三种形式。

1、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后发展为一男一女)。丑角以系红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兰色或黄色、黑色服装,手拿芭蕉扇或纸扇、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小”字,故称小花脸。旦角顶绸帕、系手巾,扮仙头或巴巴头,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彩衣彩裙,手拿丝织手帕、酒杯为道具。二人载歌载舞,按“十二月望郎”、“十月看姐”等十多种曲调、词意表演,风趣诙谐,欢快热闹。

2、竹马地花鼓。一丑一旦的服饰妆扮与歌唱内容、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基本相同。另增加一位骑马武士,手持马鞭,腰挎竹制的彩马,与对子地花鼓的丑、旦配合表演,场面威武,喜庆热闹。

3、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比对子地花鼓更加丰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有围龙、舞龙配合表演,套路丰富多彩,场面热烈壮观,喜庆色彩浓郁,人民群众十分喜爱。

上一篇: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下一篇:南县地花鼓的历史发展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