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花鼓戏的特点

永州花鼓戏又称零陵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旧称花灯,或名调子,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合并而成,民间歌舞为其繁衍发展的基础。

永州花鼓戏又称零陵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旧称花灯,或名调子,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合并而成,民间歌舞为其繁衍发展的基础。永州花鼓戏的源头,分别来自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而祁阳花鼓灯又来自两种不同的歌舞演唱形式。在前,一旦乘车在后,有锣鼓管弦伴奏,载歌载舞,又称为“对子调”,或称“对子花鼓”。二是源于巫师的“出脸子”。祁阳有这种风俗,为求人畜平安,在立冬前要请巫师唱“庆神戏”,村村如此。庆神时,巫师戴着木雕的假面具演唱,开始是两人演唱,一人击鼓,一人坐唱。后来演员增至6人,都戴假面具,装扮判官、小鬼、土地公、土地婆、王母、笑和尚等角色,载歌载舞,相互对唱或独唱。

大约在民国初年,开始与花鼓灯同台演出。在长期的同台演出中,庆神对花鼓灯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花鼓灯艺人也有由巫师出身的。道州调子则源于民间的“戏狮子”的歌舞演唱。也是每年的正月,农村人都要演唱“狮子大调”,先舞狮子,再耍武术,最后由一丑一旦唱“对子调”,由此逐渐发展为情节简单的“狮子戏”。这种“狮子戏”便是道州调子戏的前型。其代表性的剧目有《云南寻夫》、《打安徽》、《赶子牧羊》、《萝卜劝夫》、《三看亲》、《假报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编创了40余出现代戏,改编整理的传统戏有近20个。其中《云南寻夫》、《红娃》、《月明心亮》、《响姑》等,曾先后参加省里的戏曲汇演、调演,获得好评。另外,还移植演出了现代戏100余个,历史戏近40个。

上一篇:衡州花鼓戏的特点   下一篇:花鼓戏的种类介绍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