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汉剧从明代开始出现,分大、小腔,所谓的大腔指后台的人帮腔与演员一起演唱。明隆庆二年(1568年),礼部侍郎田一俊带回了一个大腔戏班在大田演唱,后逐渐流行开来。大田的大腔戏发展到清嘉庆及道光年间,当时已有戏班30多个。咸丰以后,小腔戏替代了大腔戏,时人陈文星在《小腔戏曲汇集》中作过详细的记录。每当节日,或是农闲祭祷庆丰收时,戏班必活跃在各个乡村的戏台上。演出的剧目一般为《天门阵》《下南塘》《打金枝》《双贵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