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有自己的作家,是从清朝末年开始。这以前,川剧团体演出的戏,多是南戏、元杂剧、明代传奇的剧目。某些川剧班社,也育个把“落第秀才”,大多搞点移植、改编,叫做“打本子的”,屈居在川剧班社中,挣碗饭吃。
第一个有史可查的川剧作家,是出生于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的黄吉安。他原籍安徽,后迁湖北,自幼随父人川,晚年贫居成都。他酷爱川剧,开始创作川剧剧本时,虽已66岁,但一生却创作川剧剧本80多部,尤以历史剧著称,被川剧艺人尊为“黄本”,其《青陵台》、《江油关》、《柴市节》、《鞭督邮》等歌颂忠良、鞭挞暴虐的历史剧,至今仍见于川剧舞台。
1905年,成都地区的清末进士尹仲锡、赵熙等名流,应“戏曲改良公会”的聘请,创作、改编川剧剧本。公会把他们的剧本印发各地,作为样本演出。尹仲锡的《离燕哀》、《龙舟会》,赵熙的《情探》,是其中的代表。这些饱读诗书的太守、翰林的介人,不仅丰富川剧剧目,也提高了川剧戏文的文学品位,如赵熙的《情探》,每一段都堪称绝妙好词。
由于有大量剧作.改变了南戏、北曲和传奇剧目垄断川剧剧坛的局面,使川剧成为拥有一大批自己独有剧目的大剧种。
建国后到“文革,前,是川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保证川剧团体的演出,一大批川剧作家整理、改编了许多传统戏,创作了不少古装戏和现代戏。仅成渝两地的川剧作家,就有《荆钗记》、《闹齐廷》、《长平之战》、《刘胡兰》的作者赵循伯,《金貂记》、《绣襦记》、《荷珠配》的改编者李净白,《孔雀胆》的作者席明真,《千里送京娘》、《冲霄楼》的作者许音遂,《孟姜女》、《诗酒长安》的作者罗祥勋,《好述传》、《官星高照》、《战洪州》的作者李行,(赵氏孤儿》、《煮海记》的作者罗健卿,《龙泉洞》的作者王燮,《拉郎配》、《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作者吴伯祺,《杜十娘》、《水牢记》的作者徐文耀,《燕燕》的作者徐棻等。
这一代川剧作家中的杰出代表是李明璋。这个江北县出生的中学生,虽只享年36岁,终身未娶,孑然一身,但他所著的《望娘滩》、《谭记儿》、《丁佑君》、《夫妻桥》、《和亲记》等,都是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从当时演到现在,从一个剧团上演至所有的川剧团体上演(如《谭记儿》)。李明璋的剧作,文学品位颇高,《夫妻桥》、《和亲记》是其中的代表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历史时期,也涌现了不少川剧作家。仅重庆就有《井尸案》、《古琴案》、《婚变案》的作者倪国祯,《攀枝花传奇》、《复国哀》的作者阳晓,《貂蝉之死》、《南华堂》、《原野》的作者隆学义,《金银坡》的作者王逸虹以及周逊、余荣邦、卿登品、魏晓林、谢伯淳等。新时期的川剧作家及其剧目,量大质优,且形成剧作家的影响超过演员影响的新特点。最突出的是自贡的“梨园怪杰”魏明伦。自1980年以来,魏明伦的《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等轰动全国,屡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