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详情介绍

川剧,是在巴蜀土壤、气候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巴蜀人的语言特色和音乐风味,渗透着巴蜀人的个性,反映着巴蜀人的民情、风俗,适合巴蜀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习惯的戏曲剧种。

川剧,产生于明朝孝宗弘治年代(1488年),当时称川戏,亦曰川调、川杂剧,可谓历史悠久。

川剧,是在巴蜀土壤、气候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巴蜀人的语言特色和音乐风味,渗透着巴蜀人的个性,反映着巴蜀人的民情、风俗,适合巴蜀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习惯的戏曲剧种。

川剧有着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灯调五种声腔,居全国300余个戏曲剧种之冠。其中,尤以高强最赋特色。

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属曲牌体。在保持“一唱众和,不托管弦”的“徒歌”形式的基础上,又大量从本地汲取营养,有的剧目亦采取弦乐伴唱,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了川剧高腔的独有风格。川剧大师张德成先生说:“要懂得川剧,必须先懂得高腔;要研究川剧,首先应研究高腔。”川剧高腔曲牌有四十大曲,三百小令,保留了南北曲牌上千支,常见于传统剧目中的也有两百多支。传统剧目的《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五袍”,“四柱”:《碰天柱》、《水晶柱》、《九龙柱》、《五行柱》以及《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三孝记》、《汉贞烈》、《蓝关走雪》等“江湖十八本”和《金印》、《琵琶》、《红梅》、《班超》“四大本”无一不是高腔。高腔戏占传统剧目的70%左右,可见,高腔在五种声腔中的中重要地位。

高腔中的帮腔特色显著。它有起腔定调、替角色代言、描绘环境、以第三者的身份评断剧中人物等功能。1953年重庆市创办了“川剧帮腔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分至各剧团专职帮腔。平时演出以女声帮腔为主,根据剧情需要。采用男声、女声、男女声混合多种形式,帮腔功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帮、打、唱”中的“打”,即是打击乐——锣鼓。川剧锣鼓,颇谓绝矣!这里恕不详谈,请看另篇《川剧锣鼓三绝》。

五种声腔,是川剧的财富,也对从艺者带来了诸多难度。可根据不同题材选用不同声腔,创造不同风格的剧种和剧中千姿百态的人物;也给从艺者——尤其是演员增加了其他戏曲剧种所没有的负担。一个川剧的从艺者须门门皆会,更须精通一二种声腔,方能适应不同的需要。

唐三千

宋八百

唱不完的“封神”、“西游”,

演不尽的“列国”、“三国”。

世间般般悲欢事,

舞台出出戏曲绝。

读者看罢以上几句有关川剧剧目的“顺口溜”,定会惊叹:川剧剧目丰富!川剧剧目多彩!川剧剧目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剧本文学雅俗共赏。

除前面提到的高腔戏外,还有《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的弹腔“四大本”以及可演四十八本的《目连传》,还有“聊斋戏”、“时装戏”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仍有据可查的传统剧目近四千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下限为1998年的《川剧剧目辞典》共收川剧剧目近六千,何止万计。

川剧传统的导演手法特色独具,表演技巧精湛优美。如以小丑饰演皇帝、应工程咬金、夏侯惇,别出一格的“文生丑”以及“谐剧”、“哑剧”、“代角”、“变脸”、“托举”、“粉火”、“椅子功”、“台口功”等等手法,特技不胜枚举。读者若能亲睹其戏或从若干的“戏例”文章中定能得到情技交融的高尚享受。

上一篇:川剧里的“帮腔”   下一篇:川剧中的高腔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