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唱腔

在川剧实际形成的过程中,外来的昆、高、胡、弹声腔,各有其先后传入和演变的过程,源于本土的灯戏,也吸收了江南塞北的民间小调,才逐渐形成自己的声腔。

川剧实际形成的过程中,外来的昆、高、胡、弹声腔,各有其先后传入和演变的过程,源于本土的灯戏,也吸收了江南塞北的民间小调,才逐渐形成自己的声腔。

川昆,指川剧的昆腔,由来自江苏的昆曲演变而成。江苏的昆曲(简称苏昆)于明代后期流入四川。入清以后,随着朝廷大量移民和入川官宦、社会名流嗜好昆曲,携带家班成风,昆曲也随之入川。昆腔到了四川后,保留了原先的曲调,但为适应四川观众的观赏需要,唱白都改用了四川方言,成为“川昆”,并与高腔、胡琴、弹戏等声腔及川剧锣鼓相结合,以“二下锅”、“三下锅”的组腔形式进行演出,或以“昆头子”(昆腔曲牌与其它声腔的组腔方式)溶入戏中。同时,又习惯地把吹腔溶进昆曲声腔。昆曲就是在长期与四川方言、民间音乐、川剧锣鼓的结合中,逐渐演变为具有四川演唱特色的昆曲-川昆。1912年,昆曲戏班“舒颐班”入盟“三庆会”,昆腔成为川剧五种声腔之一。

高腔,是川剧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声腔形式,主要特点是:行腔自由,为徒歌式,不用伴奏,只用一副拍板和鼓点调剂节奏高腔的唱腔高昂响亮,婉转悠扬,铿锵有力,并有帮腔和之。打击乐采用大锣大鼓,贯穿于曲牌始终,使帮、打、唱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演唱过程中,宣叙调与咏叹调交替使用,帮腔与唱腔互为增辉,加之以密锣紧鼓的配合,能使舞台气氛变化无穷。高腔从江西弋阳腔发展而来,清雍正二年(1724),成都有高腔戏班“老庆华班”。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已经传入四川,时称“清戏”。高腔是一种一唱众和的徒歌式声腔,不托管弦,吟唱口语化,而且曲牌众多,又有帮腔、打击乐(锣鼓伴奏)烘托,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深受四川人民喜爱。它与四川方言及本地的秧歌说唱等民间艺术结合,不断丰富自身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民国元年,高腔戏班宴乐班等与其它声腔戏班,组成“三庆会”,高腔声腔,逐渐成为川剧的主要声腔。

胡琴腔,又叫“丝弦子”,因由“小胡琴”为主奏乐器,所以得此名,它从徽调、汉调发展而来,并吸收了陕西汉中二簧的成分,也是西皮、二簧俱全,但是它的腔调、板式、过门等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用四川方言演唱的。胡琴腔在四川流行约在清乾隆年间,之后,与四川方言、音乐,尤其是川剧锣鼓以及与其它声腔相结合,逐渐“川化”,先以“两下锅”,“三下锅”形式组合演出,后又有几腔合班的戏班式组合演出。民国元年,胡琴腔戏班正式入盟“三庆会”,成为五腔共和的川剧声腔。

弹戏,又叫“川梆子”、“盖板子”,它是秦腔在四川的流变。秦腔入川较早,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入川时带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清康熙年间。秦腔在四川演变过程中,首先为适应四川观众的习惯,改“陕白”为“川白”,同时又与胡琴、高腔等声腔和川剧锣鼓,逐渐结合,或组腔演出,不少川剧剧目是以弹戏为主腔,又溶入胡琴、灯调的。“三庆会”成立后,弹戏戏班太洪班等入盟,弹戏成为川剧五种声腔的组成部分。弹戏包括情绪极不相同的两类曲调:一类叫“甜平”,表现欣喜、欢乐的感情。一类叫“苦平”,表现悲哀、凄苦的感情。板式有“一字”、“二流”、“三板”、“垛板”、“倒板”等。

灯调,是源自四川民间灯会习俗和民间歌舞、音乐,主要声腔是以“胖筒筒”伴奏和以民间小曲。亦称“胖筒筒”。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南北小曲,并由元宵灯会习俗中发展为常年演出。灯调乐曲一般比较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明快,听来有轻松活泼的感觉,长于表现诙谐风趣的喜剧场面。灯调在运用时,也采用曲牌相连接的形式,但因乐曲比较短小,一般只四句、六句或上下句,所以演唱时,一首(段)乐曲大多配上若干不同的唱词反复地唱。曲牌(调)较多。伴奏乐器主要是“大筒筒胡琴”,这种胡琴的琴杆粗而短,琴筒较大,音略带“嗡”音,共和国后加进了川二胡之类的弦乐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川剧介绍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