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于明末清初由外地传入四川,结合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有点像大家通常说的“清唱”,可想而知它对演员演唱技巧的要求有多高。它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它的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是帮腔,有的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由戏决定。
近年来,川剧高腔中,也加入了乐队伴奏。乐队在川剧折子戏高腔伴奏中,主要演奏一些曲牌或者跟腔。目前也有许多配过器的大型作品,乐队可以照谱演奏。如《金子》、《李亚仙》等新编大型剧目,乐队在戏中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以笙在这两部戏中的伴奏为例,笙常以和声、节奏重音、旋律副歌、solo等方式出现。例如:《金子》中表现金子与仇虎重逢时刻的舒畅旋律,表现焦母阴险、歹毒的增四度和弦;《李亚仙》中郑元和对天盟誓,李亚仙被打动的内心独白音乐。都恰到好处的反应了人物内心活动和舞台背景音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