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剧目简介

潮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20世纪50年代初,从国内六大潮剧班和在野艺人,搜集得建国前各潮剧班子演出的剧本1300多个,去其重复、残本,得古装剧本885个,编成《潮剧剧目纲要》。

潮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20世纪50年代初,从国内六大潮剧班和在野艺人,搜集得建国前各潮剧班子演出的剧本1300多个,去其重复、残本,得古装剧本885个,编成《潮剧剧目纲要》。1949至1982年,潮汕地区各潮剧团上演的各类剧目,初计达1300多个。

建国前的剧目,大致归属三类

一类是源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珍珠记》、《玉堂春》等。这类剧目,文词比较典雅,保存比较古老的唱腔曲牌音乐,其中包括出土的《蔡伯皆》和《刘希必金钗记》。在长期的舞台演出中,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在情节处理和人物性格刻划等方面,已经地方化,具有潮剧的特色。如《琵琶记》的《墓前别》、《奏皇门》;《珍珠记》的《扫窗会》;《白兔记》的《井边会》;《玉堂春》的《梅亭雪》等。全本的传奇剧目,经过长期的淘汰,往往只留下其中较有艺术特色的锦出,成为潮剧行当的首本戏,如《扫窗会》、《芦林会》,成为青衣的唱工戏;《闹钗》(《蕉帕记》一折)、《刺梁骥》(《渔家乐》一折),成为丑行的做工戏;《杨令婆辩本》(《万花楼》一折),成为老旦的唱工戏。

第二类是根据地方题材编写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剪月容》,以及反映华侨生活的时装戏(清服)如《暹罗案》、《清迈案》、《金贵舍》等,这类剧目,内容多是乡土的真人实事、民间故事或轶闻传说,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雅俗共赏,唱腔音乐中汲取民间的小调乐曲,富有乡土气息。其中有的剧目,如明代嘉靖及万历年间便有刻本流行于世的《荔镜记》及《金花女》、《苏六娘》等,至今四百余年,仍在舞台上屡演不衰,成为潮汕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第三类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潮剧文明戏。把流行的国产影片和外国一些话剧,改编为潮剧,搬上舞台,如《孤儿救祖》、《人道》、《姐妹花》、《都会的早晨》、《迷途的羔羊》、《妹妹的悲剧》等。这类剧目,在内容上多具有民主思想,鞭笞封建伦理制度或社会的时弊,在表演上也突破了行当某些局限。舞台布景也汲取话剧的立体布景。为潮剧舞台带进一般新气息,成为一个时期的主要上演剧目。

建国以来的剧目,则归属为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古装故事剧和现代题材的剧目。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有代表性的如《荔镜记》、《苏六娘》、《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张春郎削发》等;新编历史剧有《辞郎洲》、《袁崇焕》、《终南恨》、《马发守潮州》等。现代题材的剧目,则有《洪厝埔血案》、《汕头老虎廖鹤洲》、《松柏长青》、《党重给我光明》、《滨海风潮》、《万山红》以及《彭湃》、《七日红》、《恩怨宋家妇》等。

上一篇:潮剧演出习俗   下一篇:潮剧里潮丑的特点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