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概述

潮剧是用潮洲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国讲潮州话的华人聚居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潮剧是用潮洲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国讲潮州话的华人聚居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潮剧是古老的剧种,何为源头母体,今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就形成了史称南戏的戏曲,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南戏最迟到明初就已传入潮州,在潮州凤塘出土的宣德七年(1432年)《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正是宋元南戏《刘文龙》在潮州的演出本,揭阳渔湖出土嘉靖手写剧本《蔡伯皆》也是南戏《琵琶记》在潮州的演出本等有关史料及行当角色、音乐曲牌和艺人传语"正字母生白字仔",认为潮剧是源自南戏;有人从演唱方面有帮腔、合唱,且有《扫窗会》等 戏和弋阳腔剧目相同,认为潮剧源自弋阳腔;也有人从《桃花过渡》等民间歌舞性强,歌唱方面同调反复以及南宋以来有民间小戏活动的记载,认为潮剧是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成。从潮剧的发展规律及当代潮剧艺术创作实践来看,潮剧是擅于博取从长、用以发展和丰富自身的一个剧种,上述各说法均有道理,但潮剧源于南戏,则有较多的史料依据。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明嘉靖年间刊刻的《班曲荔镜戏文》中的曲牌如[驻云飞]、[黄莺儿]、[梁州序]、[四朝元]等,都在曲牌名下标明[潮腔]。

潮调是剧种的名称,明代万历年间有《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刊刻本,清·蔡奭《官音汇解释义》有"做正音,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大班,唱昆腔,做潮调,唱潮腔"等语。潮腔、潮调是明代的潮剧,指的是以“乡音搬演戏文”这里的“乡音”是本地方言即潮州话。

明末清初,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而得名,福建泉州和广东潮州人文历史比较一致,潮腔、泉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形成泉潮雅调;入清以后称为"潮音戏,潮州戏,在民间也称为白字戏。古代戏曲剧本中的曲文歌唱部分大都以中州音为标准,民间称这种剧种为官腔,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以闽南语系为主的地区,把这种以中州音系演唱的戏曲叫正音戏,而把用本地方言乡音演唱的戏曲叫做白字戏以示区别。

1949年以后,采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统一的称谓,称为潮剧。

上一篇:潮腔 潮调 潮州戏   下一篇:潮汕俗语“无丑唔成戏”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