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形成-潮腔、潮调

潮腔、潮调也是声腔,是曲牌联缀体,曲牌名目和南戏曲牌及明代初期戏文用的曲牌名称基本相同。注明“潮腔”的四朝元、风入松、驻芸飞、黄莺儿、醉扶归、梁州序等曲牌。

潮腔、潮调也是声腔,是曲牌联缀体,曲牌名目和南戏曲牌及明代初期戏文用的曲牌名称基本相同。注明“潮腔”的四朝元、风入松、驻芸飞、黄莺儿、醉扶归、梁州序等曲牌,和《九宫大成》对照,在字数、句格上是大同小异的。到“潮调”的《金花女》、《苏六娘》,曲牌在语言、声韵、格律、腔调等方面都起了变化,句格、字数有些就对不上了,而且有较自由的平调。

行当脚色方面,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其余是杂角。净行扮媒婆之类,净丑两行很难分别,皆多作浑科、滑稽。在歌唱方面则有同场各角色皆唱,二三人或多人同唱一曲,合唱曲尾。

潮剧是从明代潮腔、潮调发展而成的,潮腔、潮调是明代的潮剧。1952年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潮剧选传统戏《陈二五娘》中的折子戏《大难陈三》参演,其唱词和1956年后才见到的明本《荔镜记》第廿六出、1982年才影印到的明本《乡谈荔枝记》第廿四出在句式结构和内容上完全相同,用现存唱腔唱古刻本的词也还能唱。从上面说及的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以对照艺人传语“正字母生白字仔”,人们认为潮剧是源自南戏。有人从曲唱方面有帮腔、合唱,而且有《扫窗会》等戏和戈阳腔剧目相同,则认为潮剧源自戈阳腔。也有人从《桃花过渡》等民间歌舞性强,歌唱方面同调反复以及南宋以来有民间小戏活动的记载,认为潮剧是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成。从潮剧的发展规律及当代潮剧艺术创作实践来看,潮剧是擅于博取众长、用以发展和丰富自身的一个剧种,上述各说均有道理,然源于南戏,则有较多史料依据。

上一篇:潮剧舞台的鬼魂形象   下一篇:潮剧丑旦的三特点

站内看点

站内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