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童伶制度,故此在艺术形式上也形成了一整套与童伶生理特点相适应的程式和方法(包括教授方法)。这在唱腔上主要表现在“男女同腔同调”、“童声童色”,发声上以自然声为主(即真嗓)等各方面。潮剧古时是以联曲为主要编曲手法。一个曲牌,相对来说,既可以用这个戏,也可用于,那个戏;可用于这个人物,也可用于那个人物。不过因各个曲牌所体现的情绪和色彩不同,也已在不同人物之中有所侧重,但大体上说是比较适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如童声的自然音域大约在一个八度左右,依照传统的定调是在:调中⒌⒍⒎123456等九度为舞台常用的基本音域(个别曲牌有低音⒉⒊⒋三音)。在曲牌的乐句和对偶句中,早已以此为演唱音域,并自然地形成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音韵关系,大致是这样划分:⒌⒍⒎123456低韵有时也有⒉⒊⒋三音,高韵现在也提高至7i或2(高音)都有之,在潮剧唱腔中已以此形成了有一定的规律和句读旋法,构成了彼此连贯的内在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同腔同调”与“童声童色”。这是潮剧唱腔特点之一。
曲牌音高,取决于定调,定调是否得当,在当时是以有利于表现童伶的音域和色彩为主要依据的,故说传统这个定调与童伶制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