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汕头建市屈指百年,汇三江之水运,集潮梅侨乡之优势,更兼物产丰富,独得天进地利。汕头四永一升平,汇集各地商旅,昔年小小渔村,变成繁荣城市,人民生活改善,百艺逐步兴起,大同游戏场、公演话剧歌舞杂技、大观园戏院,名伶登台献艺,百花齐放,潮剧由农村进入城市,百年沦桑事,就从这里说起。
潮剧历史悠久,行当齐整,各俱水平,全盛时二百余班,文戏武戏都有特色,一代女丑老鹅漾,一出《摘梅》唱工做工诙谐双幽默。洪妙师父演出名剧《杨令婆辩十本》唱做动人又传神,老宝顺兴班著名尼姑丑,一出《打鸟记》倾倒了海内外众潮人,郑广昌声腔圆润沁肺腑,林儒烈编剧教戏司鼓作曲敢创新,黄钦赐作曲的《苏六娘》与《陈三五娘》成为 潮剧经典作品……多少梨园俊杰,多少行当精英,为发展潮剧留下了多少历史功勋,潮剧在风风雨雨中不断前进。
解放战争大胜利,新中国政权建立起,潮剧纷纷回城市,舞台扬新风,买票进戏院,演职人员领工资,生活改善皆欢喜,欢呼潮剧庆新生。潮剧艺人把身翻,授徒传艺日夜忙,更喜汕头办戏校培养潮剧接班人,喜看飞燕迎春、誉满三江,姚璇秋、李钦裕担纲主演赴“中南”,一炮打响载誉归来。姚璇秋、范泽华、陈旭奎与黄瑞英、吴丽君,唱做念打身手不凡,为了剧情更完善,小生起用成年男演员,翁銮金、黄清城、李钦裕等,担任主角,文武双全。成立广东潮剧院,集中优秀艺员,进京演出,见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潮剧繁荣称鼎盛,梨园子弟笑开颜,各县潮剧献新艺,培育出多才多艺新演员。演戏人员挺起腰杆吃着苦,盼的是风雨过后沐春风。
欣欣向荣“六三”年,生产发展,物价降低,民生安定,城乡戏院到处是一票难求,门庭若市,《告亲夫》、《井边会》、《苏六娘》、《荔镜记》,满园春色关不住,新人新戏吐新枝。
新中国重放光芒,文化艺术要发展,传统剧目要开放,潮剧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五彩缤纷,成绩喜人,张长城、姚璇秋再唱名剧《辞郎洲》,方展荣演出《闹钗》与《柴房》,五朵多花声色俱佳成了顶梁柱,各县团百家争鸣,出了好戏出演员,各地潮人争看潮州戏,掌声雷鸣满堂红,四百年历史多么辉煌。看今天,不少艺人当了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什么梅花奖、白玉兰奖、金盾银牌感动人。
可惜,潮剧“台柱”缺乏新人材,剧本作曲今年炒了明年翻,潮剧观众已“断层”,演员出演声情并茂,就是缺乏知音人,一百多人戏院基本停演,看今天编剧作曲逐年少,“五朵金花”也不当红,像李世海林初发的男角有多少,女主角还有几位张怡凰,关键就是缺乏接班人。
潮剧的命运打动了一班知音的仁人志士和省市领导,擂起振兴的锣鼓,潮人一齐动员,成立了潮剧基金会,选出热心潮剧领导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英明措施有步骤,长江后浪推前浪,正是老树新枝,蜂蝶恋花丛,梨园子弟知多少?万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