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又被称为“调子戏”、“采茶戏”,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之一。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
彩调起源于广西北部,流行于广西的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彩调表演时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
清代中期,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
彩调的音乐伴奏有弦乐和击乐。弦乐以调胡为主奏,还有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击乐的锣鼓曲牌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彩调剧目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
扇子、手帕和彩带号称彩调剧的“三件宝”。特别是扇子在彩调剧表演中,可以当作各种用具和兵器,有“万能”道具之称。
彩调剧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2006年,彩调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